短尾蝮蛇毒液利用
短尾蝮蛇个体大小与排毒量的关系更为明显。通常情况下,个体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个体较小者的5倍左右。如体长30~39.9厘米的,平均每条每次排毒为6.24毫克;体长40~49.9厘米的,平均每条每次排毒量为17.45毫克;而体长50厘米以上者,平均每条每次的排毒量多达31.98毫克。因此,同样是被蝮蛇咬伤,个体大小的排毒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。
蝮蛇的适宜采毒季节是在每年的6~9月份,但以7~8月份为最佳月份,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适当提前。因蝮蛇在这个时期大量捕食,且体质健壮、比较活跃,其产毒量也高,但其蛇毒量与蛇本身代谢率高低密切相关。如进食不久的蝮蛇,其蛇毒已消耗很多,必然导致排毒量明显降低;若是蝮蛇长期未进食物,其蛇毒的积累量变明显增多。
热门内容推荐:短喙鼻鱼特征:短喙鼻鱼分布
蝮蛇毒是一种略带黄色透明的液体,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颗粒状物。经生化部门测定其含水量为50%~75%,比重在1.03~1.10之间。蝮蛇咬伤1次放出的干物重量是25毫克。被蝮蛇咬伤后,应立即注射抗蛇毒血清,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。
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、消化和自卫的秘密化学武器,也是临床上良好的镇痛、止血药品。蛇毒的镇痛作用虽慢但持久,安全范围大,长期应用不会成瘾。对三叉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肋间神经痛以饥饿性癌肿痛和麻风神经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显著;对血友病、子宫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。蛇毒中还含有多种溶细胞素,有关科学家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,以期攻克癌症。
蝮蛇毒味混合毒素(中医称为风火素),是含血循毒较多、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。此毒除用于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,还用于制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制品,现已广泛用于临床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、慢性骨髓炎、红斑狼疮、癌症、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症。另外,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、慢性感染、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。
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,还有许多复杂的成分,其中就含有促进消化作用的多种酶。当蛇毒注入地对动物体内,这些酶就开始先期分解动物组织。有关科研人员曾做过试验,毒蛇捕食鼠后3~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,仅排出毛和爪的残渣部分;而采毒后捕食的,则2~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。鼠仅仅是发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。因此可证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,在毒蛇的消化过程中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,这也是与无毒蛇生理机能明显不同的地方。
短吻独角吊简介
短吻独角吊,短喙鼻鱼,又称短吻鼻鱼,俗名:剥皮仔、打铁婆、独角倒吊,Naso brevirostris (G. Cuvier, 1829),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鼻鱼属的一种鱼类。
栖息于澙湖和礁区海域,栖息深度在2-46米。
幼鱼以底藻为食,成鱼则食浮游动物。可根据环境变换体色,因此可用来监测水质。
短喙鼻鱼分布于印度、太平洋海域,包括东非、红海、毛里求斯、塞舌尔、马尔代夫、斯里兰卡、安达曼群岛、日本、中国沿海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几内亚、马里亚纳群岛、马绍尔群岛、所罗门群岛、斐济群岛、瓦努阿图、夏威夷群岛、法属波利尼西亚、瑙鲁、加拉巴哥群岛等海域。
本文读者还在看
短喙鼻鱼特征短喙鼻鱼体长可达70厘米。体呈椭圆形而侧扁;尾柄部有2个盾状骨板,各有一个龙骨突。头小,随着成长,在眼前方之额部逐渐突出而形成短而钝圆之角状突起,角状突起与 <阅读全文>
短喙鼻鱼分布短喙鼻鱼广泛分布于印度-太平洋区,西起红海、非洲东部,东至马贵斯及杜夕群岛,北至日本,南至罗得豪岛。本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,包括东非、红海、毛里求 <阅读全文>